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、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
金鳞岂是池中物,一遇风云便化龙。虎啸山林,则百兽贴耳,龙吟荒野,则天地精凝,璟点美洲豹签约球员张荣麟将要投身中式台球的消息,正如龙吟破天象,还未凌云便席卷八荒。少时即显露锋芒的张荣麟,自世青赛斩获成绩,已在美式台球领域大刀阔斧为华人力量开疆拓土多年。过去整整十个赛季,他挥杆“斩”落多位名将,霸榜冠亚,最近一次夺魁则是年初在拉斯维加斯的钻石10号球公开赛。可以说,张荣麟的撞球生涯在2012年步入了巅峰状态,自此常拭锋芒,让人难望项背。
此次来到大陆,是张荣麟初次正式学习中式台球,但此前“火云邪神”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中式台球赛场上。无论乔氏大师赛还是玉山的中式台球世锦赛,他都曾小试牛刀,展露锋芒。或许之前的只是玩票,只是试水,这一次的张荣麟,却是抱着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的态度,全力以赴准备投入中式台球领域。如果你对于张荣麟的了解,还仅限于那份流于往昔、止于文墨的个人战绩列表,今天,小编就来带你盘一盘“火云邪神”张荣麟的往事一二。
张荣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台球,从竞技体育的培养周期来看,这个岁数开始学习一门运动并不算早,而且在这个时候的他,也只是懵懂的“接触”台球,谈不上正式学习。天真烂漫又贪玩的孩子总是能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新玩意吸引。于是,在仅仅接触一年台球以后,他就被当时风靡台湾的“四驱车”吸引过去。四驱车这类更新迭代频繁的玩具,无论是入门还是上限都很低,很快,张荣麟就对这一类游戏失去了兴趣,用他的原话是“没有什么意义”。
此时的他,已经展露出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专注和思敏,试问,那个年纪多少孩子是朝三暮四、喜新厌旧的?能够心无旁贷专注一个领域的孩子,还是少数。自此,张荣麟重回台球领域,这一回,便还给了台球圈一个“火云邪神”。
然而,最开始学习台球的日子,依旧不是一件可以称之为“美好童年”的往事。据他自己吐露,第一任台球教练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,如果换做旁人,这教练或许就是“劝退达人”了。整整三个月的时间,每天抱着一腔热血去学习台球的张荣麟,仅仅被教练允许“搓瓶子”(球杆打瓶口),不允许他做任何其他练习。
那如果张荣麟在一边偷偷练球呢?他一定是尝试过的,因为他一脸无奈的表示,那样是要挨教练打的。如此教学方式,不可谓不封建,平移到现在,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三个月吧!基本功固然重要,但也要讲究因材施教,就张荣麟的天赋而论,这着实是一种不太负责的教导方式。
千里马终究遇上了伯乐。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,张荣麟遇上了自己第一个伯乐。这位师傅的教导方式与启蒙师傅完全不同,信奉的是“实战出真知”,提高张荣麟的方法,就是每天带他从云林空降到嘉义打球,每一次都挑实力比当时张荣麟强一点的,软柿子则一律PASS。就这样,日复一日,张荣麟都会遭遇比自己强一点的对手,每一战都必须绷紧神经咬紧牙关,在这样的压力下,每日在球台拼杀的张荣麟,实力像火箭一样急速飞升。半年多的时间,已是赢多输少。
幸运总是留给努力的人。
半年后,在台南比赛,张荣麟又遇第二任伯乐(陈修忠),这次,陈教练不仅给他开出了7、8千台币的月薪,而且包吃包住,可以一门心思的专注台球比赛,这对14岁的他无疑是莫大的鼓励,相对应的,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——“我们的儿子已经可以自食其力了!”然而,比赛是残酷的,台南更是高手如云,直闯龙潭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。很快,张荣麟就把在云林比赛赢的8、9万奖金都输完了。每天追分,每天输钱,自己的钱用完后,老师借钱给他打。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,张荣麟走出了迷茫,一路冲杀。伯乐的眼光是敏锐的,仅仅用了1个月,张荣麟就开始扭输为赢,力克群雄了。
说到自己的学艺往事,张荣麟印象最深刻,也是对他后来提升最大的箴言出自他的另一位名师——台北著名台球运动员傅哲伟:
“同样都是选手,你如果会的东西跟别人都一样,凭什么赢别人?”
跳杆你也会,冲球你也会,准度也差不多,那剩下的靠什么,靠运气吗?张荣麟总结提升秘诀时说道:“每天多看多学习,每一样都比对手强一点点,赢的把握就会越来越高。”这也是他吃硬不吃软,看见实力比自己强的选手反而会非常兴奋的原因。
“终于又有机会向对手学习了!”
说到这里,小编不仅想起自己的训练经历,无论是初高中练习剑道还是成为社会人后练习MMA,老师都会刻意让你去挑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。启蒙的日本老师,从来都不会允许我跟比我弱的对手辑古(实战),如果说只剩这类对手,那么往往会出现对方车轮我一个的局面。而像巴西柔术之类的实战,教练通常会让我挑战高色带的对手。
会惧怕吗?某些时候一定是会的,像台球挂杆,可能会输钱;像格斗,会有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,即便这样,更多的时候还是会兴奋,会想去试试放手一搏,这就是年轻人练体育的红利所在。一个好的教练,必然是会去想方设法开发学生的这股冲劲。
行动是治愈失败和恐惧的良药,从14岁到20岁,凭着一股冲劲和善于学习的态度,张荣麟摇身一变,成为了驰骋美式台球赛场的“火云邪神”。细数他的成长旅程,从一块一开始并没有被珍惜和精心雕刻的璞玉,熬过了失败,走过了迷茫,最终,以“吃硬不吃软”为座右铭一路拼荆斩棘,用不懈奋斗书写了精彩的台坛人生。